北京农业
    主页 > 综合新闻 >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一年的生态价值馈赠——4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对于市民来说,都市农业既有赏心的自然氛围,又有悦目的田园景观,既能驻足观看,又可亲身体验,加上健康的有机农产品供应,市民可以获得全面的‘丰收',充分地享受。”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是一次难忘的观星之旅:车出六环,窗外的风景从高楼林立逐渐变为青山秀水,孩子们难掩兴奋。在群山环绕的怀柔四渡河村“老木匠”民宿里,孩子们第一次见到精美的农家院落;怀沙河旁,望着漫山遍野的栗子树,孩子们发出了“哇!好美”的感叹;晚上9点,一行人爬上村后的小山,用刚刚组装好的望远镜观察起美丽的夜空……

除了农田,还有很多村庄将乡愁浓缩在村史馆内,通过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老票据留下故乡的影子。

(原题: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一年的生态价值馈赠 4000亿背后

在石景山现代嘉园社区,老古城村数百年的历史被封存进古城民俗博物馆内。包括“古城村”的老石碑、秉心圣会展、位于东井街口的“东井”以及它旁边养骆驼的马槽等等。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见了老物件都能回忆起与之相关的二三事。74岁的毕淑英说,“这里的一物一景,记录的都是过去的回忆,承载的是我们的乡愁。”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云柯

“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北京的农业发展到今天,不仅影响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还体现在城市中生活、生态的社会功能以及在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价值。”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正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农业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相反还起着“压舱石”的作用。

翻开北京地图,天坛与陶然亭之间有一处先农坛,这是我国祭祀等级最高的古代祭农场所,皇帝在这里亲耕种田,留下了人们熟悉的俗语“一亩三分地”;始建于1906年的北京动物园也与农业有关,是清朝末年为振兴农业、探索西方农业技术而设立的“农事试验场”,名曰“万牲园”。被封为“皇家贡米”的京西稻、朝阳黑庄户宫廷金鱼、密云御皇李子等,许多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生态和经济价值。这些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蕴含了北京农业的文化与文明,是北京农业文化中的瑰宝。相比当今世界其他国际大都市,这样悠久的文脉和底蕴实属罕见和珍贵。

北京的都市型农业,既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农业,也要是现代农业的高地。以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常规育种正在向智慧育种的新时代演进,传统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在被深刻改变。北京是国际科技创新的中心,是汇聚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的高地,有条件有能力建设好农业中关村,打造好农业“高精尖”,构筑好现代种业之都,培育为都市型农业科技高峰,支撑引领都市型农业向都市型智慧型农业跨越发展。

前段时间,家住海淀的市民卢巍带着7岁的儿子和10岁的女儿驱车前往怀柔,参加一场“摘星星”的活动。

就拿西瓜来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许勇被称作“西瓜大王”,他不仅参与培育了“京欣”系列西瓜育种,还研究绘制了世界首张西瓜全基因组图谱,加速了京郊西瓜品种换代升级。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缕乡愁或许在农耕稼穑中才得以寄托。

很多上岁数的老北京人还记得,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城,田园景色随处可见,外城靠近城墙的地带有成片菜地,什刹海、后海和前海是一片“水乡”,有吃草的牛羊、啄食的鸡鸭,完全是一片乡间景致。作家余钊在《北京旧事》写道,“最初的城市,都是从农业文明的土壤中萌发出来的”“老北京确实是一座具有田园风光的古都”。

新品种迭代快,老品种也各有风采。近些年,考虑到市民口味的多元,市农业部门恢复了一批老果品、老口味蔬菜。像老北京青韭、核桃纹大白菜、鞭杆红胡萝卜、北京秋瓜、苹果青番茄、柿饼冬瓜、六叶茄、小国光、槟子、尜尜枣儿、“金把儿黄”梨等“小时候的味道”又重回市民餐桌果盘,留住老北京人心中的那股念想儿。

近4000亿元!这数字有点惊人。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近4000亿元的价值构成中,不仅有粮食果蔬水产等最直接的农产品的价值,还有生态与环境价值、文化旅游服务价值、景观增值价值……这些间接价值几乎占到了总价值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