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修订地方法规打造特色志愿服务
在北京,无论是在大型活动进行时或在平时,志愿服务不可或缺。在许多大型活动中,有时志愿服务者甚至会超过活动直接参加者,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APEC会议等。不仅如此,我们走在街上或漫步在公园里,也会看到身着色彩醒目的志愿服务者的身影。
为了促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北京市修订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经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条例》共6章50条,分为总则、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措施、法律责任、附则。
突出首都志愿服务特色
《条例》修订工作以举办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特点,将具有首都特色的志愿服务经验做法提升并固化,从党建引领、社区志愿服务、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应急志愿服务、外语志愿服务六个角度,突出了首都志愿服务活动的鲜明特色。
党建引领是首都志愿服务的鲜明旗帜,《条例》规定北京市坚持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建设。《条例》规定,本市推动基层服务群众的志愿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站等形式,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作为首都,北京大事要事多,重大活动多,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是首都志愿服务的重要品牌。针对大型社会活动,《条例》规定,北京市建立健全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协调保障机制,统筹协调服务保障、城市运行、秩序维护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保障国家重大活动和政府主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文化交流和展会等活动的顺利开展。
立足首都工作实际,为充分发挥北京专业人才聚集的优势,加大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人才性,《条例》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应急救援、语言翻译、医疗救护、全民健身、心理疏导、法律服务、科技推广、公交出行等专业的志愿服务活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应急志愿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立法固化和提升志愿服务经验和做法,《条例》规定,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部门加强对应急志愿服务组织的指导和规范,推动基层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引导志愿者有序地参与公共安全与突发事件应对知识的宣教和普及。
同时,为了促进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条例》还规定,外事部门应当会同有关单位,建立健全外语志愿服务协调保障机制并鼓励外语专业人士、在京的外籍人士等参加外语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赵济贵表示,北京市政府努力将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相结合,加强规范化、常态化、品牌化的社区支援服务建设。
《条例》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为特色之一,引导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辖区单位等社会力量开展社区治理、便民服务、养老助残、扶贫济困、平安建设、矛盾调节、环境卫生、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和推动居民、村民通过志愿服务方式开展自助、互助,使志愿服务深度融入社区治理。
赵济贵介绍,目前北京市在“志愿北京”平台注册的社区志愿者有193万人,已发布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近15万个,加强规范化管理尤为重要。《条例》将激励社区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工作机制,完善志愿者注册服务记录、出具证明等工作。面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志愿服务团体,将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管理,并在资金、场地等方面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民政部门也将研究制定管理工作的规范,细化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指导街乡和社区落实相关任务。
为激励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条例》将推动街乡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回馈机制,鼓励广大社区和志愿服务组织制定包括服务积分、时间储蓄、会员互助等形式在内的激励措施,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引入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给予支持。
赵济贵表示,北京市政府将着力完善“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品牌建设,将围绕社区治理,包括垃圾分类、养老助残、扶贫济困等领域,鼓励更多的市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