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宁中华教授,深刻解读2008-2018我国
致敬《国际家禽》推出【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10周年专题】,解读我国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建设10周年。
“我所有的研究课题都是来源于生产实践。实践有什么问题,就立项目去做研究。研究透了,学生也毕业了,这个问题也解决了。”正如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下称“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宁中华在接受《国际家禽》杂志记者专访时所说,10年来,国内蛋鸡产业发生了许多大变化,涌现出一批批龙头企业,这与体系10年建设不无关系,特别是在促进产学研结合方面成效明显,极大地推动了蛋鸡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进步。
宁中华有着8年的一线养鸡场工作经验,从1989年在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后改为中国农业大学)实验站从事育种工作到2008年加入体系,30年来,他始终走在科研攻关、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的前端,足迹踏遍全国各地。宁中华在体系的健康养殖模式与管理岗位涉及蛋鸡养殖全链,从育种扩繁、场地选址、鸡舍建设到日粮营养、疾病虫害防控、生产效率提升,在体系成立10周年之际,宁中华在向《国际家禽》杂志回顾10年蛋鸡产业全链巨变的同时,也对未来10年蛋鸡产业发展前景作了预测和展望。
宁中华教授
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家禽测定中心副主任、农业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您如何看待和评价体系成立10年来对蛋鸡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宁中华
与10年前比较,现在整个的蛋鸡产业规模实际是缩小了,全国蛋鸡年总存栏量有所减少。10年前,一年鸡苗供应量差不多15亿只。现在,一年提供鸡苗11亿只左右。
我觉得,这10年来最大的变化是蛋鸡总体的生产水平提高了,关键是蛋鸡的单产水平提高了。10年前全国只鸡年均产蛋量大约16公斤,现在这一数字接近18公斤,相当于只鸡年均多产了2公斤鸡蛋,单产水平提高了约13%。以此来看,虽然全国蛋鸡数量减少了,但总产蛋量并没有减少。此外,这10年来全国鸡蛋的消费量增加不明显,而特色蛋如鹌鹑蛋、鹅蛋、鸭蛋等的消费量增加相对比较明显。
单产水平提高了意味着什么?其一是种的质量提升。10年前,鸡白痢很严重,禽白血病引起的蛋鸡死亡率比较高,使得产蛋量也低。其二是总体生产水平提高,这跟体系的建设肯定也有关系。体系建设以来,规模越大的蛋种鸡企业从种鸡场到孵化厂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现在,蛋种鸡集中在峪口禽业、华裕农科、晓鸣农牧等这几家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大午集团近几年在蛋种鸡方面增长很快,这跟体系的建设息息相关。当然,企业通过体系平台来提升自己的科技力量,这跟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也有关系。
这10年来,我们在育种领域的成果体现最明显,不仅是新品种增多,还包括种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10年前,产蛋鸡的总体成活率全国平均水平80%多。现在,这一数字达到93%以上,这比10年前提高了接近10个百分点。当然,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和鸡的质量有关系;另外一方面与生产工艺有关系。随着标准化养殖模式推广,现在蛋鸡行业在养殖环境等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明显改善。
10年前,从国外进口的蛋种鸡占有率接近80%。今年,我统计了一下,国产品种和进口品种大致各占50%。国产蛋鸡品种占有率提升主要是在粉壳蛋鸡。它是这些年国内培育的新品种,几大育种公司主要是在粉壳蛋鸡这一块发力,培育出一些有明显特色的粉壳蛋鸡,如,节粮型的、红羽下粉蛋的、黑羽粉蛋的。进口的主要品种还是海兰褐,而罗曼褐和伊莎褐在中国市场的反应是适应性不太好,实际上都是很优秀的品种,包括原来海萨克斯。在中国市场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孵化率低,下功夫把孵化技术水平提升上去,这类种鸡在国内才会有市场。
这10年来最大的变化是蛋鸡总体的生产水平提高了,关键是蛋鸡的单产水平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