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
    主页 > 综合新闻 >

新书推荐 | 《澜沧江流域农业文化遗产考察报告

关注我们

澜沧江流域的茶文化是众多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随着外来文化的介入以及茶叶产业化进程建设的加快,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近些年,主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普洱茶与滇红受到热捧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也让当地人民过上了温饱富裕的生活,随着每家每户财富的增多,以及生活观念的改变,导致当地人不再希望继续过着原来的生活,更希望能够和现代社会接轨,住上钢筋水泥的楼房、明亮的房间,拥有广阔的视野,使用现代化的家具、通信工具。甚至本地的茶农已经逐渐脱离茶地劳作,更多的是雇佣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加工。当地的茶农成为了资源的拥有者和销售者。当地人对待茶叶的态度也完全由过去的农耕物资演变到现在的纯商品资源。

茶文化变迁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大理白族的“三道茶” (李洪朝等,2000)。云南大理宾川县大罗村白族的茶文化变迁说明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三道茶” 演变过程。

▋ “三道茶” 是大理白族典型的饮茶文化,是热情好客的白族人待客的独特礼节,赋予“三道茶”深刻的寓意,称为“一苦二甜三回味”。

一苦,又称为“清苦之茶”,意思是说“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先放一小陶罐到火上烘烤,待茶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待罐内茶叶“啪啪” 作响,发出焦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罐内茶叶翻腾,泡沫涌起溢出罐外。看上去色如琉拍,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因此得名。

等客人品饮完头道茶后,主人重新在陶罐内加水,接着拿出几个茶盅,茶盅内放入切成薄片的核桃仁和少许红糖,等陶罐内的茶汤煮沸就倒入茶盅内,只见茶水翻腾,薄桃仁片抖动似蝉翼,此时沏成的茶清香扑鼻,味道甘甜,这就是第二道茶,又叫“甜茶” 或“糖茶”,意思是说“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苦尽甘来”。

喝完前两道茶后,主人开始准备第三道茶。在茶盅内放入半匙蜂蜜,再加上两三粒红色花椒?少许炒米花及一小把核桃仁,等茶水煮沸后注入茶盅,待七八分满时敬奉给客人饮用,客人边晃动茶盅边饮,只觉其味甜而微辣又略苦。有的地方还要放些乳扇在茶盅内,同时加入一些红糖。乳扇是白族特产,所以也有人把第三道茶叫“扇茶”。第三道茶又称之为“回味茶”,因为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意思是说“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

其茶文化除了在待客上有所表现外,还表现在婚礼和祭祀上。比如大罗村的婚礼中有新婚夫妇向客人、亲戚长辈和双方父母敬“三道茶” 的习俗,它表达了新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激,以及对亲朋好友不辞辛苦参加婚礼的感谢,具有“饮水思源” 之含义。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生活节奏和城市化的脚步的加快及广播电视在村里的普及,大罗村白族男女青年对学习长辈的礼仪准则的兴趣在衰减,长辈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权威在下降。不少青年人对传统的“三道茶” 已不再像父辈们那样津津乐道,而是热衷于追逐所谓的时尚文化。他们认为“三道茶” 制作程序烦琐,浪费时间,因而到了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喝“三道茶” 在村中已变成稀罕之事,取而代之的被称做“雷响茶”。

▋ 与“三道茶” 相比,“雷响茶”的制作工序则大为简化: 先将茶投入陶罐内烘烤,并不停翻抖,待茶叶烤黄并发出清香味时冲入开水,这时陶罐内会发出类似雷响的声音,随后是人们的欢声笑语声。煮好后的茶水再倒入茶盅,由少女双手献给客人饮用。虽然“雷响茶” 与“三道茶” 相比其文化内涵已大为淡化,但冲茶的“雷响声” 中混杂着人们的欢笑声也反映了白族人热情好客的豪爽性格。

▋ 跨入21 世纪后,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及民族之间交往的频繁,再加上许多青年人外出求学和务工,白族青年对本民族传统的茶文化了解甚少。人们在接待客人时大多采用开水泡茶。用开水泡茶也是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一杯清茶清淡无奇,虽不会让客人有受到怠慢的感觉,但与“三道茶” 和“雷响茶” 比起来,开水泡茶更缺少的是文化内涵。

从白族待客的茶文化变迁,我们看到了社会发展变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从长辈对晚辈嘱托的“三道茶” 到待客祝福的“三道茶”,再到热闹欢喜的“雷响茶”,并最终演化为清淡一杯的开水泡茶,这种沏茶工序和敬茶程序由繁琐到简化的过程也是白族传统文化不断丢失的过程,这同时也隐含了现代人际关系的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