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标杆
养民之重,首重农桑。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首次“出京”,设在我省运城。
正是鲜果飘香、粮棉丰收的时节,从丘陵到平原,一派忙碌的景象。河东263万农民和10万余名农业经营者忙碌着,充满喜悦。“瞧瞧,这玉米,穗大,颗粒饱,今年秋粮又要丰收了。”临猗县庙上乡张庄村村民滕红革道出河东农家的心声。
作为农业大市,运城的粮食、棉花、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位居我省第一,有“山西乌克兰”之称。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创建了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5个省级示范园区,加快推进果业出口平台建设,打造北方水果最佳生产区,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果品出口68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华农耕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的运城,如今打造现代农业新标杆底气更足了、家底更厚了。
强基础、提标准、上规模,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今年收成好,可不是靠运气,那靠的是技术。”永济市种粮大户张建强流转的土地,基本都在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内,管理起来方便省心。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运城市落实“藏粮于地”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举措,实现“五网”配套,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截至目前,像这样的高标准农田,运城市已经改造建设了405万亩。
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2019年,芮城县作为“山西省第二批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项目区,配备了农田土壤水分检测管理系统、农作物病虫情测报灯……依靠智能监控系统随时准确掌握田间空气和土壤温湿度情况,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
“有机旱作是用科技的力量让旱地越种越肥,让种出的小麦不仅高产量,更能高质量。”芮城县农村农业局技术站站长李峰潮兴奋地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有社员150多户,种植小麦5000余亩,今年每户增收8000元左右。
“你外出挣钱,我代你种田”,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的前提下,运城市通过农业生产托管,找到了新形势下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的有效办法。
“农业生产托管不仅实现粮食增收、农业增效,更给一些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解了燃眉之急,也解决了一些农民不愿种地、不擅种地的问题,通过托管实现规模化生产,使小农户的利益实现最大化。”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苏丽红告诉记者,目前,运城市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541万亩,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3.5万余亩,耕地质量提升598.27万亩。为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守好底线的同时,运城市的“菜篮子”也越提越稳,不仅花色品种多样,还供给稳定价格平稳。“稳”的前提是运城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强化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培育了绛州绿蔬菜、瑞恒农业、鹏翔农业等一批产业化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有辐射全国各地的西曲蔬菜批发市场和10个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促进蔬菜产业的提档升级。
截至目前,仅新绛县就认证69个蔬菜无公害产品、22个绿色食品,新绛蔬菜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建基地、保品质、创品牌,立足优势做强特色产业
“一个苹果可以卖到十几元,以前想都不敢想。”
“苹果还没采摘,今年的订单已经订出去一多半了。”
面对记者“为什么价格高了,还好卖了?”的提问时,临猗“果王”王万保的答案充满自信:“这就是质量和品牌带来的魅力!”
运城,农业大市,特色在“果业”,优势也在“果业”,但在近年来全球果业大发展、大竞争、大洗牌的浪潮中,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运城果业,也深感“压力”。
好地怎么长好果?
良种繁育、智慧果园、大数据集成、电子商务……从智慧种管到云端销售,运城加速果品全产业链提质提效。
“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无激素不打蜡……”把苹果种植过程的18道工序形成标准化生产体系,打造了一批“抗重茬、双脱毒、免套袋、少拉枝、宜机化、早丰产”的现代化苹果示范基地,让运城苹果有了品质保证。
尤其是国家苹果全产业链大数据集成中心落户运城,把智慧果业引入果品生产销售全过程。
“只要在手机App软件上轻轻一点,浇水、喷肥、打药这些农活全都是自动化!”临猗果农王社民告诉记者,“有了物联网技术,我一个人就可以同时管理上千亩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