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
    主页 > 期刊导读 >

诗经所载农业祭祀体现的思想观念

农业祭祀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它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 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产物。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据考古发掘,早在一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便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 公元前3000年左右存在的仰韶文化,就已经开始栽培粟、黍、水稻等主要农作物。 然而,远古时期的人们认识能力和生产力水平很低,面对世界的纷纭变幻,自然无法解释,如对地震、洪水、打雷、下雨、白天、黑夜等自然现象更是无法理解,特别在农业生产遭遇严重的旱灾或洪水灾害时, 古人觉得自己懦弱和无能。生活基本上受自然界的支配与控制。古人觉得有超自然神秘力量在主宰自然界,控制着世界的变换。 并用这种思想意识解释自然界出现的各种现象,即山有山神,水有水神,人类及日月星辰等皆有神灵支配。 这些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既主宰自然界,又统治人类。 西周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诗经》 收录的反映农业生产与农业祭祀的诗歌就折射出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认识水平。

一、《诗经》所载农业祭祀与社稷崇拜

社稷是指社神和稷神,社神崇拜是指对土地神的崇拜。稷神崇拜即对“五谷之神”“古代农官”或“周代始祖后稷”的敬仰崇拜。《礼记·郊特性》云:“社祭土而主阴气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1](1449)自商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社神具有超强的掌管和调节风雨适量的能力, 那时的农业的丰收与否主要依赖风调雨顺与否。 人们祭祀社神的目的是祈求社稷神适时调节风雨,让农业生产获得丰收。 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人为了能使风调雨顺, 为了能使农业生产获得好的收成,而对社神进行祭祀,祈求社神给予保佑。 ”[2](679)《诗经·绵》:“乃立冢土。”《毛传》曰:“冢土,大社也。”即为社神。《风俗演义·社稷》亦载:“社者,土地之主。 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 ”[3](191)这些记载说明了社神的起源及古代人祭祀社神的目的,通过筑土为坛,进行祭祀,发展为建立社稷坛进行祭祀。 祭祀社神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季祭祀社神主要在春耕开始前,祈求风调雨顺;秋季祭祀社神的目的在于秋收之后答谢神灵的恩赐,即“春祈秋报”。 《周礼·地官·州长》:“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法。”贾公彦疏云:“此云岁时,唯有岁之二时春秋耳。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 秋祭社者,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也。 ”[1](717)如《毛诗序》对《诗经·良耜》一诗的主旨解释为:“《良耜》,秋报社稷也。”关于稷神,有多种说法:“五谷之神”说、“农业官员”说和“农业祖先神”说。如“稷”指“黍”“稷”“麦”“稻”“梁”五谷中的“稷”,因此,把稷神作为农业祭祀的神灵加以崇拜。 《风俗演义·祀典》载:“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 ”周代的始祖后稷教人稼穗,对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敬仰,进而定期对其进行祭祀,也称之为“稷神”。 如《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毛诗序》亦云:“尊祖也。 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 故推以配天焉。”[4](1055)《国语·鲁语》曰:“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5](155)因为后稷对农业的巨大贡献,尊始祖后稷为农神,充分显示出人们对后稷发展农业以养育子孙的感激之情。 西周以后,人们逐渐把已故的对农业生产有突出贡献的农官尊称为“稷神”加以祭祀。由于农业离不开土地,因此,古人在祭祀时,把“社神(土地神)”与“稷神”联合而为社稷神进行祭祀,如孔颖达对《载芟》注疏云:“《载芟》诗者,春藉田而祈社稷之乐歌也,谓周公、成王太平之时,王者于春时亲耕藉田,以劝农业,又祈求社稷,使获其年丰岁稔。 ”[1](601)总之,《诗经》中农业祭祀充分体现了祖先的社稷崇拜意识。

二、《诗经》所载农业祭祀与祖先崇拜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先敬祖的优良传统, 崇敬祖先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时代,到商代晚期,祖先祭祀便成了一种制度。 据考证:“到商代晚期为止,宗谱就记载了21代定期进行祭祀的祖先。 ”[6](20)通过祭祀祖先以表达对先祖的追念及先祖美德的弘扬, 并以之作为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诗经》中的“颂”就被认为是与祭祀祖先有密切关系的诗歌,如《烈祖》《云汉》等,迄今出土的大量铜器铭文、礼器等都显示了古人祖先崇拜的思想意识,此外,《左传》《国语》等均有大量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殡庙之礼。”后稷为姜源之后代,西周王朝的始祖,他带领周人开疆辟土,发现农作物品种,教导人种植庄稼,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深受人们的敬仰。 死后,他是祖先神,又是农业神,成为后人祭祀对象。 社稷祈年, 郊天配享中的后稷却为农业神的代表。祖先神后稷在庙祭中享有崇高的地位。《逸周书·世俘解》云“告于周庙曰:‘古朕闻文考修商人典,以斩纣身告于天于稷’”[7](443)。 其中的“稷”是指周代的始祖后稷。 周武王大败商纣王以后, 胜利归来, 立即到周庙去祭祀周代始祖——后稷,向先祖告知胜利的消息,不仅体现了周武王对先祖的敬重, 还反映了古人普遍存在的祖先崇拜的思想意识。 又如《大雅·生民》:“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胡臭亶时,后稷肇祀。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这描述了人们在秋收之后以祭祀方式感恩答谢始祖后稷的情景。又如《周颂·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这首诗歌以事实赞扬了周代始祖后稷造福于人类,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天帝等同,可以受到与天帝一样的祭祀。 此后,人们还把对周代人们做出杰出贡献的公刘、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都作为祖先予以祭祀。 《诗经》中不少描写农业祭祀的诗歌,如《周颂·清庙》,《毛诗序》曰:“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陈奂《诗毛氏传疏》:“此祀文王于清庙之乐歌也。”朱熹《诗集传》:“此亦祭文王之诗。 ”此外,《维清》《雍》等为后代周王祭祀文王的乐歌。 《武》《访落》《酌》《桓》等则为祭祀武王的乐歌。 又如《小雅·信南山》:“先祖是皇, 报以介福, 万寿无疆。 ”《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周颂·载芟》:“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不洽百礼。 ”无不反映出周人对祖先的崇拜。 祖先崇拜,不仅是西周春秋时期人们重要的思想观念,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些乐歌表现了后人祖先的敬仰,宣扬了祖先的丰功伟绩,唤醒族群意识,激励人们承接先辈的功绩,开拓进取。 同时,又把自己心中的愿望诉诸祖先,祈求祖先保佑,获得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