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北京的哥侃大山
“今年在北京过年的人多,往年这时候路上已经没人了。只要父母身体好,在哪儿过年都一样。”
“在北京过年?”“是的。”
“今年在北京过年的人多,往年这时候路上已经没人了。只要父母身体好,在哪儿过年都一样。”
春节前一天傍晚,我上了于师傅的出租车,他帮我安置好大包小包后,开始侃侃而谈。
“北京的哥”的热情与能侃全国闻名,很多人将这称为北京的一道风景线。曾有一部电影便以《北京的哥》为名,说的就是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故事。面对这位驾龄比我年龄还长的“的哥”,我决定好好跟他聊一聊。
那时候驾驶员是技术工人
傍晚时分正是晚高峰时段,北三环路上的车排起长龙。
“我刚开出租车那会儿,北京从来不堵车。”在一片车灯中,我被于师傅“带入”20多年前的北京。
于师傅全名于合福,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考了驾照,有了一辆面包车。1997年他开始开出租车,那时候路上的出租车还很少,私家车也少,北京还没有那么多“环”,三环之外还比较荒凉,四环只修了一小段路。
“八九十年代,坐出租车可是高消费,有钱人才坐得起。”于合福回忆,那时候的车价是10公里10块钱,往后每公里加一块钱。
那时候的出租车司机是高收入群体,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是普通工人工资的5倍。但出租车司机的职业门槛也相对比较高。
“要考三证,其中出租车驾驶资格证要考英语、北京地理等,很难考下来。”于合福说,“现在开车是基本技能,但我们那会儿,驾驶员是技术工人。”
作为“有车一族”,那时候出租车司机倍儿有面儿,空姐甚至明星都愿意把出租车司机当作理想的结婚对象。
但即便收入高,那时北京出租车公司的很多车还是租不出去。“市里的人大多有单位上班,干出租的人少,郊区的人到市区开出租车的也少。”
在开出租车之前,于合福曾在一家化工厂上班,那家工厂生产的产品属于危险化学品,到现在他还记得一串串危化产品的名字。随着北京的环境治理升级,那家工厂早已搬离北京,他庆幸自己及早转型,找到新的谋生之道。
他的第一辆车是从朋友手中买的一辆二手吉利汽车,挂靠在一个出租车公司,开了3年之后,他换了一辆夏利车,到现在,已经是他开的第8辆车了。
在一辆辆出租车上,他眼见着北京的楼越来越高,路越来越宽,车也越来越多了……
把人拉到骗人的地儿,不干
于合福在车上见过形形色色的人,谁上车他都爱聊两句,尤其是在堵车的时候,聊天也是帮助乘客摆脱焦躁的良方。
但有时候聊天也聊出问题来了,有一次他就差点被揍了。
那次在北京肿瘤医院门口,一个50多岁的女人搀扶着一个男人上了于合福的车,男人看着是生病了,后面还上来一个年轻人,坐到了副驾驶位置,让他送他们到一个小医院。
上车后,那个女乘客问于合福,北京哪个医院能治癌症?于合福告诉她,北京有两家肿瘤医院不错,一个是北京肿瘤医院,就在他们上车的地方,一个是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肿瘤医院。
“来北京不要指望治好病,最重要的是要确诊,知道自己得的到底是什么病,让医生给个治疗方案,然后回你们那儿的医院治。”于合福像往常那样告诉乘客。他跑得多了,对北京的医院也有一些了解,遇到来北京看病的外地乘客,总会给些建议。
可是那个女乘客告诉他,他们要去的这个医院,有个医生能治好癌症,一个疗程7000元,是开了药回去吃。
于合福起了疑心,他告诉那个乘客,那个医生很可能是骗子,病人回去吃药后,如果没有疗效,他总能找出病人不按要求做的地方,把责任推到病人身上,然后再开一个疗程的药。几个疗程下来,钱花了,病也耽误了。
他建议乘客回到刚刚上车的地方,去北京肿瘤医院看病,那是正规的三甲医院。但这时副驾驶位置上的乘客脸色变了,坚持要去他指定的小医院。
那个女乘客也怀疑起来,接受了于合福的建议,让他送他们回去。于合福立刻调转车头,把他们送回北京肿瘤医院门口。
后排乘客下车后,坐在副驾驶位置的乘客对于合福甩出了狠话,差点要揍他,好在于合福见多识广,立即下车,摆出架势镇住了那个人,那人也只好下车走了。
事实上,他们开始要去的那个小医院很偏远,如果他一声不吭,把他们拉到那里,他能挣一大笔出租车费,但是他不后悔把他们劝回去,“把人拉到骗人的地儿,咱不干,良心上过不去。”